Search

國產大豆「乘風破浪」背後:價格半年漲26% 加工企業臨生死時速-財經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sebuahblogint.blogspot.com

  國產大豆「乘風破浪」背後:價格半年漲26% 加工企業臨生死時速

  陳姍

  大宗商品期貨交出上半年「成績單」。根據Wind數據統計,今年上半年,除去3月30日掛牌上市的液化石油氣期貨錄得高達51%的漲幅外,以國產大豆為標的的豆一期貨表現搶眼,上半年價格上漲26%,漲幅高出排名第三、四位的黃金、鐵礦石(上半年漲幅均在15%左右)十個百分點之多。

  去年大豆減產,餘糧不充足,供需缺口擴大,是國產大豆價格上漲的推手,大豆現貨價格也呈現出不同幅度的上漲。據卓創資訊統計,2019/20年度,國產大豆價格持續上漲,進入2020年後漲幅擴大。以安徽淮北為例,黃豆凈貨裝車價由2020年1月初的4540元/噸,上漲至6月底的5900元/噸,漲幅1360元/噸或29.95%。另據Wind數據,佳木斯地區三等國產大豆現貨價格今年上半年漲幅高達42.24%。

  當下,大豆市場仍然沒有「降溫」的趨勢。

  6月12日開始,素有「蓄水池」、「調節器」作用的國儲大豆開始拍賣,截至7月2日共計四輪拍賣,全部成交且溢價一輪高過一輪,大豆市場仍熱度不減。7月3日期市盤中,豆一期貨主力2009合約最高報4933元/噸,逼近3月31日創下的近8年高位。

  在業內人士看來,國儲大豆「細水長流」式的投放,不足以緩解市場當前的「饑渴」。在新一季大豆供需平衡的降價區間到來之前,大豆深加工企業無奈地選擇自我消化高成本,艱難地維持著生存。

  供需失衡

  目前,大連期貨交易所上市了黃大豆1號(豆一)和黃大豆2號(豆二)兩個大豆期貨品種。豆一對應的是符合交割標準的非轉基因大豆。而豆二合約採用的是以油脂用大豆國家標準為藍本、以粗脂肪含量為核心定等指標的榨油用大豆指標體系,包含符合交割標準的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全球各地的大豆。

  當前,中國大豆產量全球排名第四位,大豆消費量和大豆進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位。智研諮詢預測報告顯示,2018/19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達8250萬噸,占當年國內消費量的80.9%。另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1-5月我國大豆累計進口3388萬噸,同比增長6.8%,其中5月大豆進口938萬噸,較去年同期增長27.7%。

  我國國產大豆(非轉基因大豆)產量有限,如2019/20年度僅為1600萬噸左右,其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其消費,近年來我國大豆消費(食用豆、豆粕、豆油)中超過八成為進口大豆(其中非轉基因比例預計不超過10%)。並且,我國食品領域由於特殊的保護措施,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食用,而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壓榨豆粕與豆油,兩者屬性不同。進口轉基因大豆對於國產大豆的價格影響非常之微,亦不能補足國產大豆的缺口。

  「這已經不能簡單地稱為上漲,而應該是『坐火箭』式的上漲。」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「冬梅公司」)副總經理陳永華告訴經濟觀察報,「對於糧食來說,可能漲幾十塊錢的波動是很正常的,但是大豆一漲就漲了(3月初至5月底)1000元-1500元(每噸),這已經是非常畸形的一種增長。對於我們以大豆為原材料的企業來說,稱得上是毀滅性的打擊。」

  在陳永華看來,上半年大豆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去年黑龍江大豆主產區受災,收成僅達到往年的六七成,產量明顯減少;再加上貿易環境的情況,進口會受到影響的預期,引發了上半年搶購大豆的現象。

  據陳永華介紹,國內糧食深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是以非轉基因為原料,而壓榨(榨油)、飼料加工大多數採用的是轉基因大豆為原料。國產大豆產量只佔國內使用量的15%-20%左右,還有八成靠進口。「由於糧食深加工這塊基本上都是非轉基因大豆,黑龍江三江平原作為國產大豆主產區,大豆搶購的現象更為激烈。」

  南華期貨副總經理、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、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會長唐啟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,國產大豆價格今年上半年從開秤價1.7元/斤左右一路盤升至2.7元/斤左右,這種漲幅創下了近8年的新高。

  究其原因,唐啟軍認為這主要是供需失衡所致。

  據介紹,2019年,由於黑龍江產區大豆生長季持續低溫、寡照、多雨導致大豆單產明顯下滑,且糧質較差,農戶售糧積極性較高,春節前基層餘糧就基本見底。春節后,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範圍的爆發,導致進口遇阻,國產大豆市場出現供需缺口,從而支撐現貨價格持續攀升。加之中儲糧不斷提價收購,對市場價格起到了進一步夯實的作用。後期隨著疫情的好轉,下游需求開始恢復,國產大豆市場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,從而推升價格持續攀升,國產大豆價格迎來「高光時刻」。

  安糧期貨分析師龔悅認為,大豆期、現貨價格大漲背後的邏輯在於三方面。

  據悉,豆一期貨交割新規於2005合約開始執行,黃大豆交割質量標準更加細化,提高了對大豆交割品的要求。龔悅表示,由於一些新指標加入以及指標定量化,市場對新規則的執行或存在疑慮等,加上2019年產大豆優質率偏低,2005可交割倉單偏少,利多近月價格,帶動遠月價格。

  另一方面,則得益於大豆市場的產不及需的緊俏。龔悅介紹稱,由於天氣原因,2019年黑龍江等大豆主產區畝產量下滑比較嚴重,減產幅度為20%-25%,且品質不高,農民賣糧積極,春節前,餘糧基本耗光。優質大豆量少價格堅挺,基層餘糧供應不足對現貨價格構成強支撐。銷區大豆貨源緊張且有剛需支撐,貿易商多用於庫存的消耗,惜售心理較強。且因大豆拍賣成交價格較高,貿易商收購成本增加。

  此外,龔悅認為豆一期貨價格大漲還有資金逼倉的助推,高持倉、低倉單、低庫存的情況疊加,為多頭逼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

  轉向進口

  今年6月12日開始,國儲大豆開始拍賣,截至7月2日共計四輪拍賣,全部成交且溢價一輪高過一輪。從第一拍最高成交價5270元/噸到第四拍的5570元/噸,最高價上漲300元/噸。

  據悉,大豆的收購、銷售工作由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根據中央儲備糧的計劃,具體組織實施中央儲備糧的收購、銷售。中央儲備糧實行均衡輪換制度,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中央儲備糧儲存總量的20%至30%。國儲大豆主要用於調節全國大豆供求總量,穩定大豆市場,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。

  唐啟軍表示,近期大豆拍賣每周投放的數量在3萬-6萬噸不等,由於投放量較少,基本不能有效緩解偏緊的供需格局。物以稀為貴,市場參拍熱情高漲,導致成交溢價越拍越高。隨著拍賣的持續進行,不但沒給市場降溫,反而帶動大豆現貨價格一路上揚。他認為,這種饑渴式的拍賣是今年獨有的情況,因為通過去年的拍賣臨儲大豆已經全部消耗殆盡,今年前期投放的大豆是國家一次性儲備,據目前了解到情況是國家一次性儲備大豆僅有18.8萬噸。後期還要通過投放大豆地方儲備來補給市場。整體看來,這種少量多次「細水長流」的拍賣形式和目前國家大豆儲備的數量有一定的關係。

  國產大豆價格的連續大幅度上漲,對於貿易商來說,轉向購銷非轉基因進口大豆是不錯的選擇。在近年港口加強商檢之後,來自俄羅斯、加拿大、烏克蘭的部分非轉基因大豆進口增速明顯,但總量仍然較低。

  記者注意到,今年3月初就有公開報導稱,上海海關收到上海某食品公司提出辦理2000噸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的進境檢疫許可證申請,該批大豆主要作為食品原料保障疫情期間上海市場豆製品供應。

  龔悅表示,今年上半年,國產大豆價格居於高位,部分貿易商與小作坊轉向購銷非轉基因進口大豆,但畢竟進口量有限,對於國產豆價格並無法產生顯著的抑制效益。

  一位農產品貿易企業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,面對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缺口,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,他們也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從事這一塊業務。但是由於進口走船的量基本上要在5000噸或10000噸起步,對於沒有分銷渠道的小貿易商來說,價格風險以及進關檢驗風險太大。「可能一些大型貿易商或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會去進口,但對於我們這種小規模的貿易商,沒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折騰。」

  唐啟軍表示,我國進口大豆結構中,以南北美的轉基因大豆為主,佔據總進口量的90%以上,只有俄羅斯,烏克蘭等國供應的是非轉基因大豆,而且數量十分有限。對於貿易商而言,進口俄豆的確較國內大豆有一定價格優勢,但由於今年的新冠疫情,俄羅斯的大豆出口一是受到物流和檢驗檢疫的問題遇阻,二是其國內大豆供給也相對緊俏,因此從4月末至目前到港的量很小。整體看,進口俄豆對於我國大豆價格影響有限。

  生存承壓

  對於以大豆為公司產品生產的主要原材料的企業來說,上半年的日子並不好過。尤其是一些大豆深加工企業,大豆原料占生產成本的比例較高,對公司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影響明顯,其價格波動也直接影響著公司效益。

  陳永華向記者坦言,市場銷量下降疊加原料成本上升,樂觀來講,今年上半年公司利潤較去年同期預計都將壓縮60%-70%。

  大豆價格高企之下,企業如何維持正常經營、控製成本?「本身今年市場就不景氣,產品需求有所降低,調高價格勢必更影響銷量,只能是微微調(高)一點。」陳永華表示,大豆原料上漲的成本只能是內部消化。另外,公司也從渠道競爭、市場開拓方面尋找突破口,盡量提高公司效益和惡劣環境中的適應能力。

  在大豆價格迅速上漲的過程中,不只是價格高,一些地區還處於高位無貨的狀態。記者了解到,黑龍江嫩江縣部分小型非轉基因豆油壓榨公司目前已處於歇業狀態。「(大豆)原料不夠了,5000多一噸的價格太高了,沒意思,等於白乾,等年底再生產吧。」一位壓榨公司負責人如是說。

  讓陳永華慶幸的是,在大豆價格波動有預警的時候,他們就提前做了壓糧儲備,同時還提前與之前合作的大豆供應商做好了預定。「所以現在公司大豆『自給自足』還沒有問題。」他進一步坦言,「像我們(用的)這種高品質的大豆,如果之前沒有做預儲,就算是現在這麼高的價格也未必能收得到。」

  像冬梅公司這樣提前囤貨的公司亦不在少數。廈門銀祥豆製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公司在5月份左右開始囤貨,當時擔心價格還會再漲,所以就先囤了一批(大豆)。

  而對於大型豆製品企業來說,大豆價格上漲的影響則相對沒那麼明顯。浙江一家大型豆製品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今年上半年由於新冠疫情爆發,進口大豆受阻,加上2019年國產大豆產量下跌造成國內大豆供需失衡,從而引起國內大豆價格上漲,導致公司大豆原料價格也有一定上漲,但由於疫情導致居民消費豆製品需求增加,大豆成本上升未對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。

  等待

  大豆拍賣持續火爆,國產大豆價格何時能降溫?「待國產大豆供應恢復之前,現貨、期貨價格或將維持高位。」龔悅預計,下半年國產大豆價格走勢先揚后抑。中短期來看,基層餘糧寥寥無幾,貿易商上量困難且收購成本持續提升,距離大部分產區新豆上市仍將近4個月左右時間,產區餘糧供應愈發緊張,貿易商挺價情緒濃厚,且政策性大豆投放數量有限,不足以緩解當前供應緊張局面,預計中短期國產大豆仍有上漲可能。

  不過,龔悅表示,考慮到下游採購積極性有限,仍以隨買隨用為主。同時,當前國產大豆價格過高,部分小作坊選擇進口轉基因大豆作為替代。且有消息稱2020年新豆上市之前,預計拍賣60萬噸大豆。加之7月份兩湖地區早豆即將上市,新豆種植面積大增以及後期俄羅斯大豆進口若放開,屆時國內大豆供應緊張局面或緩解。因此,其認為,後續仍需密切關注國儲拍賣情況、市場需求情況以及大豆到港情況等。

  唐啟軍表示,目前國產大豆價格更多的將由供需關係所主導。從今年上半年大豆市場的情況看,供需失衡對於價格的支撐作用較為明顯。對於新季大豆價格,他認為,或呈現高位回調之勢。原因之一在於今年主產區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增加,導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出現增加;其二,受到疫情的影響,各地消費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,需求有所減弱;其三,隨著新季大豆的上市,上半年緊張的供需結構或將改善。所以,整體看,新季大豆上市后,價格將承壓下行。

  陳永華憑藉十幾年的從業經驗認為,下半年大豆價格會回落,如果在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情況下,黑龍江本地大豆需求預計在11月份左右會有所緩解。但價格能回到往年同期水平的可能性並不大。「可能會比每年同期水平還要高300元-500元每噸,也就是說降幅在1000塊錢(每噸)左右。」

  「公司正艱難地自我消化原料的高成本,處於生存的邊緣,或者說我們為了迎接下一個大豆供需平衡的降價區間,寧可放棄這一年的效益。」陳永華說。




July 05, 2020 at 03:31AM
https://ift.tt/3gxHA5z

國產大豆「乘風破浪」背後:價格半年漲26% 加工企業臨生死時速-財經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2NeZwoJ


Bagikan Berita Ini

Related Posts :

0 Response to "國產大豆「乘風破浪」背後:價格半年漲26% 加工企業臨生死時速-財經新聞 - 臺灣新浪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